close

  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11日04版)
  走環溪,踏荻浦,奔深澳,到蘆茨,過茆坪,至石舍,尋覓周敦頤《愛蓮說》的創作源頭,觸及豬欄茶吧的創意靈感,對話古村落的歷史見證者,體驗蘆茨土屋的慢生活,感嘆茆坪根雕的精湛技藝,夢回兒時的鄉愁情懷。
  心境,在緩慢勻速發酵中得以慰籍;視野,在行走觀察追問里逐漸拓寬。
  回味桐廬,心將停止;寫憶桐廬,鄉愁蕩漾。
  初識:一切是那麼新鮮
  早就耳聞桐廬是浙江西北部璀璨的美麗鄉村,極佳休閑旅游之地。
  大巴車緩緩駛出高速,霧氣籠罩山間,青石聆聽蛙鳴。
  當一排排白牆黛瓦出現在車窗外的時候,感受到桐廬是那樣的緩慢,商業氣息是那樣的清淡。
  “吆,進來喝一杯茶唄。”無意間,走到了環溪村一處民居前,七旬周氏老伯面帶微笑對我輕輕地說。
  作為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裔,周氏家族依山而居,傍水而生,自始至終保持了先人原生態的生活方式,升華了塵世間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人生追求。
  一步一景,一村一品。靜下心來,慢慢遠眺。
  鏡頭聚焦的是662年後的富春山居景象,但心卻早已飛至662年前黃公望的身邊。不妨心神交織與他對話,“新富春山居圖照樣吸引游人無數。”
  豬欄茶吧尋覓鄉村記憶,深澳古村落對話歷史見證者。也只有在桐廬,可以被鄉愁情懷所包裹,發一張明信片,對話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自己,莫忘初心,才會更有砥礪前行的動力。
  與桐廬的初識,是那樣的不期而遇,是那樣的充滿風情。
  相知:情越親近,心越深沉
  離開江南古村落,直奔心靈的港灣——富春江(蘆茨)鄉村慢生活體驗區,將手機關掉,與世隔絕,過一次不一樣的田園生活。
  雲朵伸個懶腰,雨水來次噴嚏,讓整個蘆茨老街吐露古韻芬芳。
  鏡頭再次調動,歡快的笑聲、個性的POSS,一一瞬間定格。這哪裡是塵世間,如同水墨畫作的仙境,正緩慢地舒展。
  “瞧那邊,幾個小伙子與美麗的姑娘正在清溪水岸乘坐皮筏順溪而下。”
  從初識到相知,短短的72小時里,給心靈有了充足的發酵時間。
  吃著周忠蓮村長親手做的糊麥裹、米果,心裡暖暖的。“我來幫你倒一杯吧。”飯桌上的拘謹,已蕩然無存,小伙伴們之間的友情隨著桐廬的熱情一樣化成了記憶。
  漫步石舍村落,老人與兒童組成了這個世外桃源的點睛之筆。在一戶人家,還未開口,年逾八旬的方姓村民緩慢起身,走到爐竈旁,拿起一個剛剛熱好的玉米遞給我。
  幾次的靦腆謝絕,仍難以抵擋村民的質朴與熱情。
  可口、甜的玉米滋潤心田。相知的動容情懷,在鄉愁記憶深處有了裂縫。
  在與老人交談的過程中,老人7歲的孫子與狗狗“捉迷藏”,被我瞬時捕捉下來。
   離別:不舍中的鄉愁
  走過國內十多處鄉間村落,見到許多的民間疾苦歡樂。我的鄉愁記憶,由貧困之痛洗禮,化作了美麗的期盼。
  桐廬,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,在新農村建設中,大膽創新探索發展,給我們帶來一次次的驚喜。
  在5天多的時間里,鏡頭中收納的是甜美的笑容、寧靜的庭院、秀美的山川……
  太多的美好記憶傾倒在心靈谷底。至今每每回憶,忘卻不了那一晚的“棉花糖”頭腦風暴,忘卻不了可口的糊麥裹、米果,忘卻不了分享會熬夜排練時的幾次失誤,更忘卻不了那山、那水、那村、那人……
  將時間定格,記憶化作一葉扁舟停靠在心靈港灣深處原生態的“桐廬時刻”。
  相逢本是緣分的起點,離別總是那樣的無情。
  帶著不舍的鄉愁,道聲離別,桐廬美景依舊。
  攜著濃墨的水筆,舒展宣紙,寫憶情懷字跡。
  期待,有緣再來桐廬,重游富春山居圖,回味瑤琳仙境,遠眺荻浦花海,置身巴比松米勒莊園,仰望紅燈籠……
  割不斷,理還亂;情依在,意難忘。
  “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詩句在耳畔不時婉轉迴旋。
  一生珍藏“桐廬時刻”。
  (齊魯工業大學郭志華)  (原標題:鄉愁凝固心間 真情寫憶桐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apibmqvdcet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